九陽道善堂 -- 道教徒應有的歸屬-東方長樂世界
正在加載......
X
 
會員帳號 :
會員密碼 :
忘記密碼  加入會員
分類清單

道教徒應有的歸屬-東方長樂世界    首頁 > 太乙天尊信仰 > 太乙淨土

道教徒應有的歸屬 –東方長樂世界   九陽道善堂住持 郭國賢 講述於美國中華道教總會 2011.09.23.

          今天我們來探討-道教往生後的歸屬。在佛教,往生後是去往生西淨土,基督教徒則是去往天堂;但是我們道教徒,一般的說法則是往生後就要去天上當「神」,或是去往「三清境」,去成仙得道,這是我們一般道教徒的說法。不過大家並不了解的是,其實我們道教也有一個淨土,就是「東方淨土」,也是三官經所述的「東方長樂世界」,只有天堂無地獄,人人逍遙自在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道教徒在往生後,會舉行拔度法會,法會中會奉請 太乙救苦天尊來進行拔度超度。雖然一般超度的目的是要引渡往生者去往「東方長樂世界」,但是舉辦的科儀,都是「三救苦」、「水火煉度」,所謂「水火煉度」,就是奉請 太乙救苦天尊、黃華盪形天尊及 朱陵度命天尊引導亡靈到朱陵府,水火救濟完滿後,再來成仙得道。這是比較高的層次,若是道長本身修行的心境不到一定程度,要舉行這個儀式是不可能的。而一般人都因不清楚而忽略,其實道教有個長樂淨土,稱之為「東方長樂世界」,它與佛教的「西方淨土」是一樣的。所謂「東方長樂世界」,就是由 太乙救苦天尊將往生者引渡到此,依修行積德分成九品蓮花,上品上生下品下生。

        太乙救苦天尊是一位慈愍者,希望眾生都可以得救,脫離苦海。在「太乙救苦護身妙經」中所述:當時 元始天尊在無極界玉京山講道時,道德天尊有言,諸仙在天上聽講,快樂逍遙,但是在下界,眾生動經萬劫,受苦受難。道德天尊就想救渡眾生,但在祂起身時,就發生山搖地動、驚動萬天。 元始天尊就請 道德天尊先安坐,後言: 道德天尊您的層級太高,動輒影響甚大,救渡眾生的任務,已由我本身的分靈在進行,請不用擔心。於是 道德天尊問:請問 元始天尊,您的分靈聖號為何? 要如何呼喚奉請? 元始天尊言:只要呼喚 「太乙救苦天尊」,稱呼此名號,祂自然會顯化出來。於是道德天尊與仙官一齊稱詠「太乙救苦天尊」聖號,只見「太乙救苦天尊」旋即顯化在眾仙面前。由「太乙救苦護身妙經」中所述,「太乙救苦天尊」即是元始天尊的分靈,可以無所不在、無所不度、無所不化、無所不救;祂即是代表著 元始天尊, 元始天尊是無極,而 太乙救苦天尊即是「一」,是「道源」,是一種動力;通俗的說,太乙救苦天尊即是「太一」,是「道」,是「太極」,是「道用」,代替著「道體」的 元始天尊。所以我們在進行救度儀式時都要奉請 太乙救苦天尊此「道用」來牽引,往生者被引渡後可繼續修持,等到功德完滿後就可與大道,也就是「道體」合而為一。因此我們道教徒的靈魂的歸屬與寄託,則是依賴 太乙救苦天尊。

        太一的「一」也是甲乙丙丁的「乙」,所謂「東方甲乙木」,是為道用;我們道教是為東方之教,日出東方,生生不息,在地如天。道教又稱為「人間道教」,不似有些其他宗教,將往生視為離苦得樂,身為人是一種苦難、罪惡,充滿痛苦,所以要離苦得樂。道教則不一樣,道教將身為人身當作是何等的榮幸,何等殊勝與莊嚴。道教中有一個思想,就是貴生、尊生、重生、養生及延生。身為人是很殊勝的,所以要如何好好做人、如何延長生命,這是道教的意義。要如何「做人」?如何做好一個人呢?以我們道家的思想來說,就是要修心養性、清心寡慾,如此才能逍遙自在,不為外物慾望所惑。所以我們道教就是道家思想的一個延續。

        道教的祖師 張道陵,在創立道教時,就將道教本身的巫術以及民俗做一個昇華,並融入道家的思想,尊奉道家的老子 李耳為教祖,並將道德經奉為聖典,以此融會五術、民俗以及道家思想,最終成為正統的道教。所以道教不可以離開道家的思想及心法;若否,背離了道家的思想與修持,就會只回歸為一般的民俗了,這也失去的成為一個「教」的意義。目前時下的道教徒,對於道家的教育,因環境的關係,顯得較不專注在這部分,以至於走向顯得較不正確;所以我們道教目前最急迫的問題,在於要如何經由大家的努力,來推廣道教的教育,以及探究道教經典的意義,進而提升我們的心靈。這是我們道教目前較為欠缺的。

        回歸方才所述, 太乙救苦天尊就是「大道」,就是「一」,「一」就是「道」,「道」就是「一」,祂就是道源。道德經上言:「天得一則清,地得一則寧,神得一則靈…人得一則長生」。「道」所重就是道氣,「太一」就是道氣,就是道源,所以我們道教徒對於 太乙救苦天尊需更加深入的了解祂,並與祂相契合,我們的靈命才能回歸本源。因為我們的靈命原本就是由「道」、「一」所生化而來的,往生後需「歸一」、「合一」,靈魂才有依歸,不會飄渺無所。如莊子所言「天地一體,萬物同歸」;佛教所述之「一真法界」,說的都是這個「一」,指一切圓融圓滿,而所謂之「中和之氣」,指的也是「一」。所以我們道教要一再得強調「太一」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的道教是「一本散萬殊。萬殊歸一本」,是「一元多神教」,其中許多的神明、王爺、媽祖、千歲等尊神,也都是由「道源」所分化而來。如道德經所述:「天得一清,地得一寧,神得一靈…」,都是由「一」這個道氣所延伸下來,是為了普化眾生的一個「作用」,也就是「道用」。為此由道源產生靈氣來普化眾生的。我們一般人,在祭拜王爺媽祖等神明來與祂們有因緣能相契合、得到庇佑,這是正確的;不過這也是因為信眾能與大道的「一」相契合,才能產生作用。我們道教的諸神明,在基督教來說就都是天使,在佛教中就都是菩薩;不過我們在最後,仍須回歸唯一的大道,回歸「一」,才是我們靈命的最終歸屬。簡單的說,一般我們人的因緣作用,有跟神明契合,就會得到神明的護佑;但是很多人都只以為拜拜求神是要求得神明保佑,殊不知所謂神明其源頭也是「道」,我們最終也是要回歸於「道」、「太一」,才能脫離六道輪迴。否則雖然為天神,其也是在六道之中的天道,因果到了時,就會如佛教所說的「福報用盡,五衰現相」。所以我們在修道,就是為了能回歸本源,與「一」相結合、與「道」契合,成為「道」的一體、一部分,才不會脫離道源,又落入輪迴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 所以我們道教徒平時在修持,往生後,要前往 太乙救苦天尊的「東方長樂世界」。 太乙救苦天尊就是「道」,所以我們要依賴祂。但不是說我們往生後,只要奉請 太乙救苦天尊來引渡,就可以到「東方長樂世界」去了,最重要的是,在我們仍在世時,就要有堅定意念,以及了解 太乙救苦天尊的精神、德行,來效法祂、遵循祂、契合祂,方能達到「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」,也才能與祂相契合,成為祂的一部份;若否,屆時大限一到,才想要往生「東方長樂世界」,這樣的可能性就會比較低了。所以我們在世時要了解,如「救苦護身妙經」所述:太乙救苦天尊是「大道」的化身,顯現的德性就是「大慈大悲、大聖大願;十方化號、度人無量;尋聲救苦」,我們也要「常念聖號,看轉此經」,要常念 太乙救苦天尊的聖號,並將 太乙救苦天尊的德行與精神加以學習效法,加以應合,來轉化為自身的精神,這才是「看轉此經」的意義。如此方能慢慢與 太乙救苦天尊相契合,與祂結合,才可以成道。

        今天我們說的「東方長樂世界」,它在哪兒?位在何處?其實,東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,它都只是一個名詞,所謂「五方等於一方」,換句話來講,「東方長樂世界」它只是一個過程、一個名詞,所謂「萬法由心造」,其實到了最後,「東方長樂世界」是在你自己的心中。我們在世時,若是沒在心中建立一個淨土,並加以契合,在往生時才說要去「東方長樂世界」還是其他淨土,都是不可能的。因為你本身的潛意識中、心中根本沒有這淨土的存在,遑論能到達這些「淨土」。所以我們道教徒若往生後要去往「東方長樂世界」,要成道、與道契合,在生時就要培養「東方長樂世界」的意念,並與 太乙救苦天尊的德行作為依循,將來往生後靈命才有一個歸屬,去往「東方長樂世界」,並與 太乙救苦天尊結合來昇天得道、超越,脫離輪迴,逍遙自在,這是我們道教應該要強調的。

        一般人都不知道我們道教有如此殊勝的 太乙救苦天尊以及「東方長樂世界」可以相契合,連我們道教徒也都鮮少去了解,往生後往往不知何去何從,或稱要去當「神」,能成「神」也不錯,但不夠究竟,「神」仍屬於六道中的天道,因果到了仍會墜落;唯有與「道」契合,和「道」合為一體,才能永遠超越、逍遙、解脫,這是我們道教徒應為的走向,可惜少為人所了解。

        此外,有一些道教的超度儀式,在舉辦法事時上使用 「三清道祖」像,這是不對的、不實際的。因為 「三清道祖」是無極的、是道體,要超度的話一定要由 太乙救苦天尊等東方三聖來引渡至「東方長樂世界」,在那繼續修持,直到功德圓滿,這才是正確的途徑。不是說我們舉辦法會,要引渡去哪兒就去哪兒,修持德行若是沒有到那個境界,想要直接引渡至「三清境」,這談何容易。所以還是要依循「上品上生,下品下生」,由 太乙救苦天尊及大惠真人,救苦真人這三位「東方三聖」來引渡至「東方長樂世界」繼續修持。道教徒往生時應就是由「東方三聖」來做為引渡者,祂們是直接對應眾生的「道用」;而 三清道祖是為「道體」,奉請其作為超度之用較為不適;就如同佛教也是以西方三聖來超渡而非奉請 三寶佛。也因為長期以來道教都沒有人在說明,舉辦儀式時常常奉請 三清道祖,但其實會與我們直接產生作用的是 太乙救苦天尊 等東方三聖。以上提供給大家參考討論,謝謝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(演講現場影音檔請見  道教徒應有的歸屬  )
Copyright © 2015.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