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陽道善堂 -- 道教養生送死文化對華人社會民俗的影響 - 蕭登福 教授
正在加載......
X
 
會員帳號 :
會員密碼 :
忘記密碼  加入會員
分類清單

道教養生送死文化對華人社會民俗的影響 - 蕭登福 教授    首頁 > 綜合論述 > 道教民間風俗

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  蕭登福教授

 
摘 要
         養生、送死,是人類的兩大需求,也是為政者對人民的基本關懷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說:「養生、喪死無憾,王道之始也。」儒家的養生,是指維持生命所須的東西,如飲食、宮室等;送死,是指死後的喪埋祭祀等問題,如棺椁、祭祀等。儒家認為王者的政事,最主要是在處理人民的這兩件大事,使人民生與死都能無所缺憾,如此即可稱為王道之始。道教在養生、送死這兩方面上,又比儒家更進一層。儒家的養生,著重在生時能溫飽;儒家的送死,著重在死後有棺椁可葬埋,有後人來祭祀;這是人生的基本要求與關懷。道教在養生上,不僅注重溫飽,更須借由飲食、生活作息、藥餌、導引吐納等種種方式,來改善生命品質,來治病、延生、長生。道教在送死上,不僅是棺椁祭祀而已,還要為亡者薦拔與超昇;薦拔是脫離地獄苦,超昇是得生天堂樂。儒家注意到生前,道教則兼及死後。儒、道有這樣的差別,當然是因為一為哲理,一為宗教。哲理注重人生日用,宗教則兼及死後救贖。
        道教在養生和送死兩方的理論與做法,對華人社會均產生了深遠影響。在養生上,華人社會普遍知道清心寡慾、養精愛氣、大怒傷身等「養神」之道;也了解導引吐納、藥餌膳食,可以治病、改善體質等「養形」方面的常識。在送死上,華人社會普遍重視祖先與子孫間的相互關係,風水葬埋、薦拔超度、紙錢祈祭、擇日星占、五行生剋,常受道教科儀的影響。

本文發表於2007年7月21-22日新加坡 「華族民俗文化與道家思想國際學術會議」會場
 
 
 
壹、道教養生理論及其對華人社會的影響
   
        養生與送死,在道教中為重要的兩大課題。養生方面,重在養神與養形,使形神合一,借此而延生而長生。送死則是安葬死者,救贖死者,使轉生於安樂之地。在台灣社會中,民眾常將道教法師分為紅頭、烏頭,紅頭法師主生事(喜事),烏頭主死事(喪事);說明了養生與送死有別。
        在養生上,道教養神、養形說,都是出自周世道家說,和道家的道體論有密切關係。《老子.四十二章》說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,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」在道家道教的宇宙論中,人和萬物,都是源出於「道」,「道」之生「物」,由無而有,肇始於氣,以氣、形、質組合成萬物[1]。《列子.天瑞篇》以為天地的形成,經太易、太初、太始、太素、渾淪五個時期。首先是「太易」時期,此時組成萬物所需的「氣」,都還未存在。然後再經過漫長的逐漸演化,而為開始產生「氣」的「太初」時期;然後接著才開始有「形」狀出現的「太始」時期;其次為出現了具體「質」量存在的「太素」時期;其次為「氣」、「形」、「質」三者雖然都已出現,但卻渾淪未分離的「渾淪」時期;然後接著清輕的「氣」,開始上升成為天,濁重的「形」、「質」,開始下沈而成為地。天代表了氣,地代表了形、質,天地形成後,再由天地以氣、形、質三者組成人與萬物。以人的組成而言,屬於天的清輕之「氣」,形成了人的精神(魂魄);而屬於地的濁重「形」、「質」,則組成為人的肉體形骸[2]。
        人體的結構既由精神與形骸所組成,精神方面的涵養,即是「養神」;形體方面的攝養,則為「養形」。修道在於養神、養形二者兼顧。養神、養形之說,在周世都已存在。養神著重在內在心性修養功夫,恬淡寡慾、清靜無為,不使外物擾心,害性傷身。養形著重在肉體形骸上的修鍊,改善人體機能組織,維持肉體外貌上的健康與年輕,甚至借此達到延生、長生。對這兩種的修道法門,周世的道家認為養神應在養形之上,應以養神為主、養形為輔。《文子.下德篇》說:「老子曰:治身:太上養神,其次養形。神清意平,百節皆寧,養生之本也;肥肌膚,充腹腸,供嗜欲,養生之末也。」
        《文子》引老子的話說:「太上養神,其次養形。」明白的標示了養神在養形之上。換句話說,精神方面的涵養,重於形體方面的維護。《文子》的說法,又見於《莊子.刻意篇》。《莊子.刻意篇》將修真之境界分為二種,其一為「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,熊經鳥申」等養形之人;其一為「恬惔寂寞,虛無無為」「德全而神不虧」的養神之人;莊子認為養神者的境界,遠在養形者之上。其說應是承繼《文子.下德》以養神為上,養形為次之說而來。《莊子》雖然認為養神在養形之上,但他並不輕視養形,《莊子.在宥》載黃帝向廣成子問道,廣成子告以養神、養形兼備,「女神將守形,形乃長生……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,吾形未嘗衰。」《莊子.大宗師》說:「真人之息以踵,眾人之息以喉。」《莊子.天地篇》說得道之人「千歲厭世,去而上僊;乘彼白雲,至於帝鄉。」這些都說明了莊子重視養神,亦不輕視養形,只是養神為先,養神為次。
        道教的養生觀念,源自於道家。養神、養形,出於先秦道家說,卻也是道教養生及修仙的二大法門。道教認為人可以有生,而不必有死,「我命在我不在天」,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與努力,來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。在長生不死上,一般的宗教只談精神的不滅與長生,並不認為肉體也能長生不滅;道教則認為,不僅精神可以不滅,肉體亦可不滅,而達到「形(肉體)」、「神(精神)」俱舉(一起飛昇)的地步。精神上的修鍊,即是「養神」;肉體上的修鍊,則為「養形」。養神在恬淡、寡慾、清靜、無為,修鍊心性,而至魂神清靜,靈鑑遠照。養形則有內丹、外丹,借內、外丹藥以改變身體,而達至形體永駐,未嘗少衰。後來的內丹家,又把養神部分,劃入道教內丹修鍊中的「性」功;把養形的功夫,劃入內丹修鍊的「命」功。於是內丹修鍊又兼涵蓋了養神(性功)、養形(命功)二者。養神、養形,皆屬於養生的範圍。今將道教養神、養形說表列於下:
 
          ┌精神(氣) ───┌養神:恬淡、寡慾、清靜、無為──┐
人──│        養生│     ┌內丹:精氣神─  ┌性功  ─┘
  └肉體(形、質)──└養形──│          └命功  
└外丹:草木鉛汞
 
        道教的養生,可以區分為養形與養神兩大部分,今據此分為兩部分,而來探討它們對華人社會日用生活的影響。分述於下:
 
一、道教養神說的修仙理論及其對華人社會的影響
        在養神方面,《楚辭.遠游》說:「漠虛靜以恬愉兮,澹無為而自得;聞赤松之清塵兮,願承風乎遺則。貴真人之休德兮,美往世之登仙。」屈原拿老子的恬淡寡欲、清靜無為、壹氣和德等思想,來做為修仙法門,如此才能和赤松子、王喬等同壽、共遊。屈原《遠游篇》所說的,即是「養神」方式的修仙,這種修仙方式,一直到漢世仍為世人所重。《淮南子.原道篇》、《淮南子.精神篇》由清靜恬愉,進而以為「喜怒者,道之邪也;憂悲者,德之失也;好憎者,心之過也;嗜欲者,性之累也。」[3]倡導戒喜怒憂悲之傷生,嗜欲好憎之害性。西漢.桓譚《新論》載劉歆信方士神仙可學,修行《老子》清心寡慾之術可以長生,以為「人誠能抑嗜欲,闔耳目,可不衰竭乎!」[4]又,東漢.王充《論衡.道虛篇》說:「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,恬淡無欲,養精愛氣。夫人以精神為壽命,精神不傷,則壽命長而不死。成事,老子行之,踰百度世,為真人矣。」
        由桓譚、王充所講,可知西漢及東漢,世人皆普遍相信修老子之術,可以長生,超越凡世而不死。而所言之修法:「恬淡無欲,養精愛氣」,正是「養神」之說。漢代以養神來修仙,當是承繼戰國《老子》、《文子》、《莊子》及屈原《楚辭.遠游》說而來。
        道教沿承先秦以來恬淡寡慾的養神理論,把它用來做為修仙之術;但修仙並非一般人所急需,且恬淡寡慾之說較遼闊難以掌握;所以便有人把它具體化、條目化,並逐漸運用在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上。而把道教恬淡寡慾養性理論具體化、大眾化,今所見較早的,應是梁.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.教誡篇》引道教《小有經》所說的十二少:「少思、少念、少欲、少事、少語、少笑、少愁、少樂、少喜、少怒、少好、少惡。行此十二少,養生之都契也。多思則神殆,多念則志散,多欲則損志,多事則形疲,多語則氣爭,多笑則傷藏(臟),多愁則心懾,多樂則意溢,多喜則忘錯惛亂,多怒則百脈不定,多好則專迷不治,多惡則燋煎無懽;此十二多不除,喪生之本也。」(《正統道藏.洞神部.方法類.臨字號》,新文豐刊本第三十一冊八一頁下)
        又,梁.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.教誡篇》引青牛道士養性之法:「皇甫隆問青牛道士:『其養性法則,可施用大略。』云:『體欲常勞,食欲常少,勞無過極,少無過虛。去肥濃,節鹹酸,減思慮,捐喜怒,除馳逐,慎房室。』」(《正統道藏.洞神部.方法類.臨字號》,新文豐刊本第三十一冊八四頁上)
        《小有經》的「少思、少念、少欲、少事、少語、少笑、少愁、少樂、少喜、少怒、少好、少惡」等養性十二少,以及青牛道士所說的「『體欲常勞,食欲常少,勞無過極,少無過虛。去肥濃,節鹹酸,減思慮,捐喜怒,除馳逐,慎房室。」都是較具體可行的道教養性法門,比恬淡寡慾來得容易執行。又,由於肉體的健康與疲病,會影響到精神的旺盛與衰耗,所以後人在養神的論述上,便常夾雜著養形來論述。如梁.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.雜誡忌禳害祈善篇第三》說:「久視,傷血;久臥,傷氣;久立,傷骨;久行,傷筋;久坐,傷肉。凡遠思強健,傷人;憂恚悲哀,傷人;喜樂過差,傷人;忿怒不解,傷人;汲汲所願,傷人;戚戚所患,傷人;寒熱失節,傷人;陰陽不交,傷人。……大樂,氣飛颺;大愁,氣不通;用精,令人氣力乏;多視,令人目盲;多睡,令人心煩;貪美食,令人洩痢。」
        文中一開始即談到不可久視、久臥、久立、久行、久坐,不可強思、憂恚、大樂、忿怒、寒熱失節、男女性生活不可不諧調等等,認為上述這些,對人體的筋、血、骨、肉及元氣,均會有所損傷。據此,恬淡寡欲、養精嗇氣、戒憂悲喜怒、戒好憎嗜欲等精神上的涵養,不僅是養神而已,也會影響到形體上健康與否;養神似乎與養形無法分開。上述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中的具體養神之法,如十二少、戒久立、久坐等,在今日的華人社會中,仍常被人所稱引。  
 
二、道教養形對華人社會的影響
        「養形」旨在使形貌能長駐不衰,身體永遠存在。養形之說,在周世已盛行,《莊子》書中對熊經鳥申等養形說,此是內丹藥,另有鍊製草木鉛汞的外丹藥。「養形」重視藥物,藥分內(內丹)、外(外丹)。《神農經》說:「上藥養命,中藥養性,下藥治病。」[5]晉.葛洪《抱朴子.仙藥篇》說:「《神農經》曰:『上藥令人身安命延,昇為天神;遨遊上下,使役萬靈,體生毛羽,行廚立至。』又曰:『五芝及餌丹砂、玉札、曾青、雄黃、雌黃、雲母、太乙禹餘糧,各可單服之,皆令人飛行長生。』又曰:『中藥養性,下藥除病。能令毒蟲不加,猛獸不犯,惡氣不行,眾妖併辟。』」換句話說:上藥修仙飛昇,中藥延年益壽,下藥治病去邪。養形,貴在先治病,然後求延壽,然後求成仙。
        道教的「藥」,有內外丹藥之別;外丹,是以燒鍊黃白、丹砂、靈芝、雄黃等藥物,以供服食為主。內丹,是以導引、吐納、服氣、避穀等內在的修煉為主。內、外丹的分別,在於內丹煉精、氣、神,外丹服食草木礦物藥物。煉氣以導引為基,服食以藥餌為主。《通幽訣》頁十八說:「氣能存生,內丹也。藥能固形,外丹也。」[6]對內外丹下了界說。
        外丹有大小之別,小的外丹,指草木等治病藥物之提鍊,也包括食補、藥補等法;大的外丹,則指黃白之術的金丹燒鍊。內丹重在引氣以行體內,起源於周秦的導引、吐納、避穀、食氣等說,至唐宋而達鼎盛。內丹,有修性與修命之說。修性在養神,修命在養形。修性即由外三寶之耳、目、口做起,戒口腹、聲、色之慾,由清心寡慾入手,而達清靜無為之境。修命由內三寶之精、氣、神做起,旨在煉化後天之精氣神為先天之元精、元氣、元神三者。
        道士在修鍊上,一方須鍊神,一方面須鍊形;鍊形重藥物,所以古代的道士都是中醫師,也是化學冶鍊師。在養形方面,外丹方面的丹藥燒鍊,被民間轉換成藥膳的烹煮;在內丹方面,導引吐納、五禽戲等理論,則被用來強身健骨。同時把這些養生理論加以簡化,其中較有名的,則為唐初而有孫思邈養生十三法,又名耳聰明法,其法共十招,即:髮常梳、面常洗、目常運、耳常鼓、齒常叩、津常漱、頭常搖、腹常揉、腰常擺、肛常提、膝常扭、腳常搓、常散步。時至今日,今人氣功、靜坐、藥補、食補(藥膳)、太極拳等;這些養生法門,也都是道教養生說的遺留,與道教關係密切。上述今人所從事的這些藥物、氣功等修法門,它的功效,對治療慢性命如胃潰瘍、肺病、肝病、哮喘等有明顯的療效,並且逐漸和今日的科技相結合。以氣功而言,近年來,氣功的研究,大都已開始運用科技的器材來做測量;林厚省撰《氣功三百問》[7]便敘述了利用紅外測溫儀、靜電探測器、磁探測器、壓電陶瓷探測器等儀器,對氣功師劉錦榮、趙偉等人的發功做測量,發現他們和常人的氣有明顯的不同。氣功,是行氣導引法的一種,旨在使氣在體內自然發動,用以治病延年;除使自己得利外,也可以用來為人治病。氣功,發揮了吾人體內自身的潛能,使它能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。它的來源,肇自道教的行氣;它的功效,有人甚至相信可以隔海發功,其神祕性和《抱朴子.釋滯篇》所說用炁(氣)可使水逆流,禁虎狼、蛇虺使不動,可以治病、止血等誇大效用相似。除氣功外,其它的太極拳、藥補等也都與道教有關。
         太極拳,據傳出自元末明初的張三豐,運用道教老子柔能克剛之說,及太極兩儀的觀念來行拳練身,其後衍生多種派門,有陳家太極、楊家太極等;打太極拳現已成為全球華人地區,晨間最常見的一種運動。
         藥補,目的在借藥物以補充體內元氣。其法,或單用藥物,或藥材與膳食結合。藥補常須視各人的體質與病狀而有差別;但也有的藥補是全民化的,尤其藥膳。
         藥膳,是藥補的一種,它結合了藥物與膳食而形成的,近年來特別受到民眾的重視。它的做法,是將單種或多種藥物,分別和各種菜肴如蔬菜、雞、鴨、魚、豬肉等相配,按照蒸、煮、炒、炸、燉等方式,作成各色菜肴。借由正常的飲食,而達到治病延年的目的。平時一般人民的進補,如當歸鴨、四物湯、麻油雞等,及按季節不同而呈現的如冬令進補等;都是常見的藥膳。陸敏強〈中醫冬季食療養生〉曾介紹了三七丹參酒及數則食療禁忌[8]。
         除上述者外,風水宅第注重人與環境之關係,借由方位與自然環境的選擇與佈置,而改變人的氣數運命與健康;風水與養生有關,也與送死有關。陳國奇〈道家風水與社會生活-風水與建築〉一文,曾列舉了羅盤、平安水、古銅錢、梅花錢、銅金雞、石獅子、八卦羅盤鐘、八卦平光鏡、龍神座、麒麟、泰山石敢當、貔貅、風鈴塔等四十九種和風水相關,可防小人、災厄及招財的道教法器[9]。說明了道教風水說和民眾的生活關係密切。
 
[1] 《莊子.知北遊》以為天下萬物皆是一氣之轉,《列子.天瑞》以為天地萬物皆由氣、形、質所合成。有關道家萬物形成之說,及其與道教氣生諸天間的關係,詳見筆者《道家道教與中土佛教初期經義發展》一書第二章,頁19-107,2003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。
[2] 《列子.天瑞篇》說:「精神者,天之分;骨骸者,地之分。屬天清而散,屬地濁而聚。精神離        形,各歸其真,故謂之鬼。」文中以精神魂魄屬天,以骨骸濁聚屬地。
[3] 語見《淮南子.原道篇》。
[4]清.嚴可均《全後漢文》卷十五引。
[5]西晉.張華《博物志》引。
[6] 《正統道藏.洞神部.眾術類.蘭字號》,台灣新文豐刊本第三十二冊75頁下。
[7]筆者所見者為台灣培琳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,作者姓名遭出版社刊除。
[8] 見《恆道》總第五期,頁42-43,2006年11月廣州市道教恊會主辦。
[9]見《恆道》總第五期,頁40-41,2006年11月廣州市道教恊會主辦。
 
 
貳、道教送死說,及其對華人社會的影響
 
        西方的宗教對於家人死後,似乎僅能懷念,沒有生人可以幫得上忙的地方;相對於中國,則死者家屬,常會為死者舉行救贖科儀,希望借由活人的努力,讓死者能免除地獄的苦難,進而能有更好的死後幸福生活。於是而有擇日、風水與祭祀、薦拔等一系列為亡魂服務的措施。不僅如此,六朝以太乙救苦天尊地獄救苦的修鍊法門,除救贖亡魂外,也有生人自己預修死後免入地獄的每月三時(初一、十五、三十),持齋誦經修道法門。在生人預修地獄救苦齋儀上,目的是生人為自己預修死後救贖,以求死後可以不必進入地獄,直昇天堂。其法或以布施財物、就師請法、轉讀經文;或以受戒、披心懺悔;或「常以月一日、十五日、月盡日,教諸男女到此日中不食酒肉,制止六情,清淨燒香,於其家中及至玄壇靈觀持齋授戒,誦念是經,六時行道,至心敬禮(十方救苦天尊)。」[1]借由每月三日(初一、十五、三十)持齋修道,懺悔禮敬十方救苦天尊之名,可以使死後免受地獄苦難。有關這方面的詳細論述,請見筆者《道教地獄教主──太乙救苦天尊》一書第二章,二00六年十一月,台灣新文豐出版社出版。生人預修的法門,在台灣演變成每月初一、十五的吃素,至今仍在民間盛行,尤其上了年紀的老人,吃早齋[2]及初一、十五吃素的人更多。
        生人預修,端靠自己的努力,可述者少;至於在救贖死者方面,大概可以分為1、擇日、風水葬埋2、祭祀與薦拔,兩方面來論述。
 
一、擇日與風水葬埋
        人死後,最重要的事,即是擇日、擇地葬埋。擇日,是選擇吉日良時來行事,擇日之說,在戰國時已形成,今所見最早的史料為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之《日書》及雲夢睡虎地秦簡甲乙種《日書》。在甲種《日書》中已將二十八宿、建除十二客拿來和一年十二月每日的干支相配,用來說明時日吉凶。此風至漢世更盛,東漢王充《論衡.譏日篇第七十》譏刺當時世人對日子吉凶、剛柔、血忌、月殺等方面的禁忌,文中談到漢人在興辦事情時,如舉行葬禮、祭祀、洗頭、裁衣、寫字、興建房宅等等,皆認為須選擇吉日,避凶日,如此才能獲吉,否則將會遇凶。
        王充《論衡.譏日篇第七十》引到《葬歷》曰:
        「葬避九空、地臽及日之剛柔、月之奇耦。日吉無害,剛柔相得,奇耦相應,乃為吉良。不合此歷,轉為凶惡。」
        王充所引到的《葬歷》,「歷」通「曆」,是和葬埋相關的書籍,《漢書.藝文志.五行》載有《堪輿金匱》十四卷,即是這類書籍。葬書認為墓葬的時日及葬地不吉,將會影響生人(家屬)的吉凶。這樣的概念,也常出現在六朝的道書中。道經中認為祖先墓葬不良,及因生前結怨,死後纏訟陰間;此二者,皆將導致家屬卧病在牀、事業不順,稱之為鬼注塚訟;其嚴重者,甚至將導致連續死亡的現象,稱之為「復連」。見諸梁.陶弘景《真誥.卷七.甄命授第三》云:「人家有疾病、死喪、衰厄、光怪、夢悟、錢財滅耗,可以禳厭;唯應分解冢訟墓注為急,不能解釋,禍方未已。右保命答許長史。」(《正統道藏.太玄部.安字號》,新文豐縮印本三十五冊六五頁上)
        文中說家人的「疾病、死喪、衰厄、光怪、夢悟、錢財滅耗」等,常和冢訟墓注有關。《真誥》中即載東晉許長史(許謐)之妻陶科斗死,自墓葬後,許家不平靜,許長史得了輕微的半身不遂症,引起了諸人懷疑是墓地凶惡所致,長史因此多次借由楊羲降真,向仙真請問源由及治病之方。《真誥.卷十.協昌期第二》頁十一至十四: 風病之所生,生於丘墳陰濕,三泉壅滯。是故地官以水氣相激,多作風痺。風痺之重者,舉體不授;輕者,半身成失手足也。若常夢在東北及西北,經接故居,或見靈牀處所者,正欲與家相接耳。墓之東北為徵絕命,西北為九戹,此皆冢訟之凶地。若見亡者於其間,益其驗也。若每遇此夢者,臥覺當正向上三琢齒而祝之曰:『太元上玄九都紫天理魂護命高素真人,我佩上法,受教太玄,長生久視,神飛體仙,冢墓永安,鬼訟塞姦,魂魄和悅,惡氣不煙。遊魅罔象,敢干我神?北帝呵制,收氣入淵,得籙上皇,謹奏玉晨。』如此者再祝,祝又三叩齒,則不復夢冢墓及家死鬼。此北帝祕祝也。有心好事者,皆可行之。若經常得惡夢不祥者,皆可按此法,於是鬼氣滅也,邪鬼散形也。手臂不授者,沈風毒氣在脉中,結附痺骨,使之然耳。宜針灸,針灸則愈。又宜按北帝曲折之祝,若行之百過,疾亦消除也。先以一手徐徐按摩臂,良久畢,乃臨目內視,咽液三過,叩齒三通,正心微祝曰……十三過針,三過灸,無不愈;左手勝右手也。少陽左肘手脉內纏,故宜十三過針,乃得理內脉入少陽也。灸氣得溫,浮上臂血,得風痺,故宜三過灸,乃得補定流津,使筋屬不滯也。灸手幽關及風絃,並五津,凡三處急要也。當待佳日,我自別相示也。保不使爾失此手也。右中侯夫人言。」(《正統道藏.太玄部.安字號》,新文豐縮印本三十五冊九○、九一頁)
        上文為中侯夫人降真,借由楊羲,告訴長史。將許長史所患風痺(痳痺症),「手臂不授」(手臂無法舉動),歸咎於長史妻陶科斗的墓葬陰濕所引來的疾病。並要許長史以針灸及北帝祝法來治癒它。許長史風痺症,曾多次降真請求藥方,所詢問的對象除中侯夫人外,另有保命真君茅衷(小茅君)、荀中侯、辛玄子,而諸仙真都以塚訟鬼注為說,其治法則以按摩、禱祝及針灸為主。
        《真誥.卷十.協昌期第二》頁十四至十五:
        「夫風考之行也,皆因衰氣之間隟耳。體有虧縮,故病來侵之也。若今差愈,誠能省周旋之役者,必風痾除也。今當為攝制冢注之氣,爾既小佳,亦可上冢訟章,我當為關奏之也。於是注氣絕矣。昔鄧雲山停當得道,頓兩手不授,吾使人語之,令灸風徊、曲津兩處耳,六七日間,便得作五禽按摩也。若針力訖,當語所灸處。又心存行道,亦與身行之無異也。……右保命言。」(《正統道藏.太玄部.安字號》,新文豐縮印本三十五冊九一頁下)
        《真誥.卷十.協昌期第二》頁十五至十六:
        「昨具以墓事請問荀侯,荀侯云:『極陰積沍,久經墳塋,遂使地官激注,冢靈沈滯,風邪之興,恒繼此而作。然衝氣欲散,作考漸歇,鎮塞之宜,未為急也。不如通婦墓之井,以潤乎易遷之塗;救渴惠乎路人,陰惠流於四衢;植棠棣於龍川,散松楊以固標。此其所利耶!』范幼沖,漢時尚書郎,厶解地理,乃以冢宅為意,魏末得來在此童初中,其言云:『我今墓有青龍秉氣,上玄辟非,玄武延軀,虎嘯八垂,殆神仙之丘窟,鍊形之所歸。乃上吉冢也。』其言如此。積善憩德,慈心在物,兼修長存之方,洞守形中之寶者,雖有此墓,為以示始終之觀耳。至於神全得會,熙鏡玄開,亦何時永為朽物,不復生出耶?此墓之人,斯可謂應運矣。辛玄子所言。」(《正統道藏.太玄部.安字號》,新文豐縮印本三十五冊九二頁)
        文中以許長史婦陶科斗墓陰濕,再加上許家仇人塚訟,所以使得長史患風痺。解除之法,除消解塚訟外,須在墓地風水上加以改變,使墓井通氣,墓旁植棠棣;施陰惠,廣德行。而文中的「易遷」、「童初」是地下主升入地仙前所居處的地方,在此修學仙道,以俟年滿而升為地仙,任仙職。陶弘景《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》第六階位左位〈地仙散位〉中有「童初府、蕭閑宮、易遷宮、含真臺」。這四者中,童初府、蕭閑宮為男真所住,易遷宮、含真臺為女真所住。楊、許降真中,以為許長史婦死後升入易遷館中,所以《真誥》中稱許長史婦陶科斗為許斗或易遷夫人。
由於墓葬所擇之地有吉有凶,對家族的影響甚大,所以《真誥》在上引辛玄子所言之後,載述建吉塚之法。
        《真誥.卷十.協昌期第二》頁十六:
        「夫欲建吉冢之法:去塊(土)後,正取九步九尺,名曰上玄辟非華蓋宮。王氣神趙子都,冢墓百忌害氣之神盡來屬之。能制五土之精,轉禍為福,侯王之冢,招搖欲隱起九尺,以石方圓三尺,題其文,埋之土三尺也。世間愚人徒復千條萬章,誰能明吉凶四相哉?辟非之下,冢墓由此而成,亦由此而敗。非神非聖,難可明也。必能審此術,子孫無復冢墓之患。能知墳墓之法,千禁萬忌,一皆厭之,必反凶為吉,能得此法,永為吉冢,不足宣也。員三尺,題其文曰:『天帝告土下冢中王氣五方諸神趙公明等,某國公侯甲乙,年如干歲,生值清真之氣,死歸神宮,翳身冥鄉,潛寧沖虛,辟斥諸禁忌,不得妄為害氣。當令子孫昌熾,文詠九功,武備七德,世世貴王,與天地無窮。一如土下九天律令。』夫施用此法,慎不可令人知。若云冢墓王相刑害,諸不足者,一以填文厭之,無不厭伏,反凶為吉□。」(《正統道藏.太玄部.安字號》,新文豐縮印本三十五冊九二頁下九三頁上)
        文中所言建吉墓之法,是在挖土後,挖出九步九尺正方形的空間,做為墓室,用圓石三尺,石上題:「天帝告土下冢中王氣五方諸神趙公明……」等等文字,用以鎮厭,可反凶為吉,使該墓永為吉塚。陶弘景以為這樣的做法,是承上文范幼沖所說:「墓有青龍秉氣,上玄辟非,玄武延軀,虎嘯八垂。」文中言及青龍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靈,即是稟承古來以四靈來鎮墓的觀念而來。
以上是許長史家塚訟鬼注事。《真誥》中亦載錄了時人託許長史代問自家塚訟鬼注事,如《真誥.卷八.甄命授第四》載五月十七日夜保命仙君所答孔默問疾患之事云:「想早葬兄今注煙速消,雖不辦妨於生者,要欲得柩物,時寧三泉,使凶氣泯靜也。小兒疾方行當示。五月十七日夜保命仙君所言答厶所問疾患者。」(《正統道藏.太玄部.安字號》,新文豐縮印本三十五冊六六頁下)
上文言孔默因家中小兒患病,聯想到孔默兄墓葬鬼注之事;而保命真君茅衷告以如能使墳柩得宜,使墓下死者能得安寧「時寧三泉」,則「凶氣泯靜」,自然「注煙速消」。以上是孔默家中塚訟鬼注事。
        歸結來說,東晉時人,把家中發生的疾病、死喪、災禍、噩夢、錢財損耗等等都歸結到塚訟鬼注上。而塚訟鬼注產生的原因則和祖先(或自己)的德行,以及先亡者墓葬吉凶有關。那些來自家族或個人的恩怨,使先死的人繼續在陰間纏訟,德敗理虧的人,家族中的後代常被先人返家索代,生魂被攝,以致臥病床縟,精神恍惚,甚至家族中有人連續死亡。另外家中先亡者墓葬之地低濕不吉,也會使人致病及死亡。在鬼神信仰充斥的時代,塚訟鬼疰之說,普遍流行於民間。
        到了唐代,有關墓葬這一類的書籍,據《舊唐書.卷七十九.呂才傳》的說法,有百二十家之多,所謂:「葬書一術,乃有百二十家,各說吉凶,拘而多忌。」呂才並引《葬書》的話說:「富貴官品,皆由安葬所致;年命延保,亦曰墳隴所招。」
        受到葬書「富貴官品,皆由安葬所致;年命延保,亦曰墳隴所招。」及塚訟鬼注說的影響,在華人社會中,普遍相信祖先的風水,對後人事業的發展及身體健康有深遠的影響。近代的風水地理師甚至有一墳、二宅、三運命之說。風水的觀念,不僅表現在土葬上,甚至火化後靈骨塔牌位方向的選擇,也列入風水葬埋中。於是尋地穴、建陰宅(墳墓)、擇骨遷葬、骨灰入靈骨塔選牌位等等,都成了「送死」上的大事。
        擇日及風水之事,不僅在送死上佔了重要地位,也在養生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住處及大樓、工廠等宅位的選址、定基、取向、開門、房間內部格局、財位、神位、竈位、床位、家俱、擺飾等,民間常須請法師來規劃;甚至政府部門的城市規劃、開發區的構圖、辦公大樓等的設計,以及人文景觀的佈置等等,在在也都脫離不了風水。
 
二、祭祀與薦拔
        在人死後,家屬除為死者選擇葬日及葬地,處理葬埋問題外;也常利用此時為死者舉行祭祀法會,以超渡亡魂。
        古代認為人死為神,《墨子.明鬼篇》將神祇的類別分為:天神、地示(祇)、人鬼三種。鬼的地位和神祇相並,高出於人。所以古代的祭祀,偏重在感恩與懷念,事死如事生,和救贖無關。因為自古來有事死如事生的習慣,所以天子有七廟,有官員主祭,一般人則在自己家中、在墳間舉行祭祀。民間祭祀先人的時間,除忌日(死者死亡的日子)外,另外除夕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中元、中秋、冬至等節日,也常會祭祀祖先。這些時日的祭祀,僅是懷念與感恩的居多,也有祈求祖先保佑的成分在,和薦拔較無關係。薦拔起因於東漢末佛教地獄觀念的傳入,行惡者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中輪迴生死。為救贖受苦祖先,而有薦拔的科儀,借由生人的力量,來挽救死者。
        六朝道教的地獄救贖科儀,有為死者度亡及生人自己預修的兩種。在為死者度亡薦拔齋儀方面,南北朝時期,其儀軌大抵為:造立經像、懺悔、放生、燃燈、豎幡、誦念經文,以此來消災病、救度亡魂;而度亡所重視的時間,據《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》卷八<生神品第十九>及敦煌寫卷p2868號《天尊說隨願往生罪福報對次說預修科文妙經》所說,則為一七至七七及百日等八個忌日。至唐藏川述《佛說十王經》而加入一年忌及三年忌,而成十個忌日(頭七至七七、百日、周年忌、三年忌),由地獄十王所轄。
        唐宋後在度亡薦拔科儀方面的敘述,此時的道經,普遍添入了十王地獄、血湖地獄等後期地獄說,科儀也轉趨繁複,在地獄度亡上,結合了《靈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經》的思想。其儀法,是先由太乙救苦天尊及其屬神,以元始符命破除地獄,救出亡魂,引魂至道壇;此時如亡魂是横死或病死者,則由天醫為亡魂醫療身心,然後進入朱陵南宮鍊度,由吁員、韓君丈人等,以流火之膏火鍊形質,以黃華之水蕩濯尸形;然後再由太一五神(太一、無英、白元、中央司命君、桃康)或九天生神具形,使鍊去鬼質,脫去凡胎,重得形神,而上生天界。
        道教的薦拔,通常由士來主持其事。在送死上,道教所重者,不僅是葬埋祭祀而已,而是更進一層的讓死者得脫地獄,得生天堂樂。在這方面,道教有相當多的救苦度亡科儀。在地獄救苦科儀上,常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尊,由地獄救度亡魂為始,再雜採《生神章經》及朱陵南宮中之諸神,煉度亡魂,返歸天界;這類夾雜燃燈、度亡與煉度的地獄救贖科儀,自唐後特別的盛行。
        又,太乙救苦天尊所在的「青華長樂界,東極妙嚴宮」,或簡稱「東極青宮」。在地獄救贖儀式中,常須請降「東極青宮救苦符牒」,投與各獄冥官,才能赦使亡魂出離地獄。太乙救苦天尊所屬的眷屬神有:十方救苦天尊(東方玉寶皇天尊、南方玄真萬福天尊、西方太妙至極天尊、北方玄上玉宸天尊、東北度仙上聖天尊、東南好生度命天尊、西南太靈虛皇天尊、西北無量太華天尊、上方玉虛明皇天尊、下方真皇洞神天尊)、大惠真人、妙行真人、救苦真人、濟生真人、度死真人、拔罪真人、度厄真人等;這些神祇,常出現在唐宋後救度亡魂的齋儀上,以十方救苦天尊,來破除九幽地獄。分別為:
東方玉寶皇上天尊──東方風雷地獄
南方玄真萬福天尊──南方火翳地獄
西方太妙至極天尊──西方金剛地獄
北方玄上玉宸天尊──北方溟泠地獄
東南好生度命天尊──東南方銅柱地獄
西南太靈虛皇天尊──西南方屠割地獄
西北無量太華天尊──西北方火車地獄
東北度仙上聖天尊──東北鑊湯地獄
上方玉虛明皇天尊、下方真皇洞神天尊(或單以一方天尊)──中央普掠地獄
        唐宋後的道書,不僅以十方救苦天尊配九幽獄,其後有的道經更將十方救苦天尊、十殿閻王、九幽地獄,三者相結合在一起者。清.陳仲遠校輯《廣成儀制十王轉案集》[3]所見即是如此。今將《廣成儀制十王轉案集》所載十王、十方救苦天尊、九幽獄(加無間地獄為十)之相配應情形,表列於下:
東方玉寶皇上天尊──第一殿秦廣王泰素妙廣真君、風雷地獄主者;頭七。
南方玄真萬福天尊──第二殿楚江王陰德定休真君、火翳地獄主者;二七。
西方太妙至極天尊──第三殿宋帝王洞明普靜真君、金剛地獄主者;三七。
北方玄上玉宸天尊──第四殿五官玄德五靈真君、溟泠地獄主者;四七。
東北度仙上聖天尊──第五殿閻羅天子最勝曜靈真君、鑊湯地獄主者;五七。
東南好生度命天尊──第六殿變成大王寶肅昭成真君、銅柱地獄主者;六七。
西南太靈虛皇天尊──第七殿泰山王神變萬靈真君、屠割地獄主者;七七。
西北無量太華天尊──第八殿平等王無上證度真君、火車地獄主者;百日。
上方玉虛明皇天尊──第九殿都巿大王飛魔演慶真君、普掠地獄主者;周年忌。
下方真皇洞神天尊──第十殿轉輪王五華威靈真君、無間地獄主者;三年忌。
        在度亡法會上,通常以太乙救苦天尊救度亡靈出離地獄為主,然後才是朱陵南宮煉質返天;而亡靈「如係傷亡及勞蠱、血疾」,則於引出亡魂後加入天醫一段[4],由天醫、符醫、炁醫來為傷病之魂醫療,然後再蕩形錬質,返還天界。《靈寶玉鑑.卷一.揚旛招魂行天醫論》,有一段話論述人死無形體何以尚須為魂醫療的問題:
        「招魂一事,自古有之,人之初死,升屋而號者是也。人之生也,能常常存其心,養其性,不為事物侵亂,死則魄歸于地,魂歸于天矣,奚幽冥之能沈淪哉?惟其生死,良心善性汨於情慾,執而不化,死則不能反其委順於天地,不免魂氣飄蕩,從迷入迷。故先之以神虎追攝,次之以神旛攝召。又有存日形體毁傷、惡疾困苦者,不悟形體雖有傷殘,元神本無欠缺,先則有身以有患,今則身滅而疾復何存?妄念不除,尚若形之有虧,病之在體。故又須內運玄化,以聚其陽精,消其陰累,然後使就冶鍊,受化更生。即經所謂皆成自然人,自然有別體也,非直如以土木偶人,而逐一成其幻體也。」(《正統道藏.洞玄部.方法類.賴字號》,新文豐刊本第十七冊二五頁上)
        上述說明了在地獄救贖上,凡人執著生死,迷惑事理,死後魂魄不能重返天地,飄蕩無歸,所以須先由神虎官吏追魂攝魄,再以招魂旛引入道場;而在生有傷疾者,因執著於生時之病痛,不能解脫,所以須以天醫療疾,聚其陽精,消其陰累,然後才能接引魂魄度法橋,進入南宮受水火鍊質,而後升天。《靈寶玉鑑.卷一五.茭龍金龍驛吏二符》後有引魂度橋符咒,以及由朱陵府受鍊後,進入生天寶臺之圖,可以看出地獄救贖之先後秩序。有關薦拔及地獄十王方面的詳細論述,請參見筆者所著《道教地獄教主──太乙救苦天尊》[5]、《道佛十王地獄說》[6];以及筆者著《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》[7]等書。
 

[1]見《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》卷六〈救苦品〉,收入《正統道藏.洞玄部.本文類.文字號》,新文豐刊本第十冊396頁下。
[2] 一天中的早餐吃素。
[3] 胡道靜、陳耀庭主編《藏外道書》第十三冊,頁261-274,巴蜀書社199年12月出版。
[4] 見《關攝亡魂全集》,《藏外道書》第十三冊,頁248。
[5]2006年11月,台灣新文豐出版社出版。
[6]1996年9月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出版。
[7]1989年11月台灣學生書局出版。
 
 
參、結 語
        養生是道教追求長生的重要過程,養生的思想,在周秦時已蓬勃發展,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書中,《養生方》、《導引圖》、《卻穀食氣》等,都是養生方面的論著;而東漢.王充《養性書》十六篇,更是這方面的專書,可惜其書今佚,但據王充《論衡.自紀篇》說:「《養性》之書,凡十六篇,養氣自守,適時則酒,閉明塞聰,愛精自保,適輔服藥引導,庶冀性命可延,斯須不老。既晚無還,重書示後。」知此書所言者不外內減耳目之慾,清靜無為,外節飲食,輔以服藥。其書所言者,不外內養神而外服藥。六朝時養生說更多,其中較早較著者,當為魏.嵇康《養生論》、《答難養生論》,向秀《難養生論》[1],吳.楊泉《養性賦》[2];其後則為晉.張湛《養生要集》十卷[3]、張湛《延年祕錄》十二卷[4],晉.葛洪《抱朴子養生論》[5],晉.翟平撰《養生術》一卷[6];梁.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二卷、陶弘景《導引養生圖》一卷[7];北齊.武成帝(高湛)《養生論》[8]、北齊.顏之推《顏氏家訓.養生篇》。另據《隋書.經籍志》所載,撰者不詳的養生著作有:《養生注》十一卷,目一卷;《龍樹菩薩養性方》一卷;《引氣圖》一卷;《導引圖》三卷;《養身經》一卷;《養生要術》一卷;《養生服食禁忌》一卷;《養生傳》二卷等等。上述的養生書,大都已佚,現存較重要的,則為梁.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,此書是匯集前人養生哲學及養生方而成的重要養生書[9]。以上是周秦至六朝時論述養生說的情形,唐宋而後,養生之書不斷,《新唐書.卷五十九.藝文三.神仙家》載有:《攝生真錄》一卷、《養生要錄》一卷、《脩生養氣訣》一卷、王仲丘《攝生纂錄》一卷、高福《攝生錄》三卷、郭霽《攝生經》一卷、上官翼《養生經》。《宋史.卷二百五.藝文志.神仙類》所載有:廣成子《昇玄養生論》、逍遙子《攝生祕旨》。明世較有名的養生之作,則為高濂《遵生八箋》。近人亦不乏以道教養生為題的論述,如陳攖寧著《道教與養生》一書,對《黃庭經》、孫不二女功等仙道書加以註譯或論述[10]。郝勤、楊光文《道在養生──道教長壽術》[11],分述各朝代養生說及各種養生長壽功法。徐光澤《中國道家養生之道》[12]論述生活養生及道家功法等。陸錦川主編《養生修真證道弘典》[13]是養生名相的辭典。施達郎《道教內丹養生學概論》[14]是以內丹修鍊為主求的養生說。此外,近人論述道教和醫療、膳食、運動、藥物等等間的關係,也都是和道教養生有關。養生治身,歷來大都分為養神與養形。養神重在恬澹寡欲、虛靜無為;養神貴用心如鏡,事來則現,事過不留影,不執著於過去,不逆料未然;不以大喜大憂傷心害性;常使心性虛靜,無慾無為;此為養神。養形則借重內、外丹藥;借由內在導引、食氣、化精氣神、房中、鍛鍊身體等法,及外在黃白、藥餌之方,來改變身體體質,期使身體長在,生命永存。
        漢後道士,較重視養形,由此而闡發的修仙養生法門甚多。養形重藥物,可分為內、外藥。在內藥方面,以導引為主。在導引上,分為仿禽姿導引及行氣導引;仿禽姿導引旨在治病,行氣導引重在修仙。「真人之息以踵」、「胎息」,皆屬修仙導引;善於行氣導引者,其氣可使水逆流,使火滅熄,可以治病、禁使蛇虺不能動。由行氣導引衍化而來的,則有避穀、食氣,及六朝時盛行的吹、呼、唏、呵、噓、呬等六氣治五臟病法。又,以行氣導引配合外丹鼎爐之觀念,而從事精、氣、神之煉化者,則為內丹修煉;配合男女陰陽交接說,則為房中;配合仿禽動作,則為強身之運動。以上是養形上的內藥修煉法,這類內藥的修煉法,共同以導引、存思為其基石。另外,調和方位、環境以適身心,則為風水。
        上述所講道教的這些養生治身修煉法門,在歷代,對人民的生活都有深遠的影響。其中如靜坐、導引、五禽戲、氣功、藥療、藥補、太極拳、房中說等,仍活躍於當今民間各階層。
        在送死方面,道教以為祖先墓葬的良否,將直接影響到死者能否得安寧,間接影響了後代子孫的吉凶禍福。道教與佛教相較,佛教修行較強調個人業力,而道教則甚注重祖先功德,《易經.坤卦.文言》: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」。祖先德行的良窳,不僅影響後世子孫的身體健康與事業,甚至修仙亦須以祖先及家族中先亡者功德為基,然後再加上自己之努力,才能致功。《抱朴子.微旨篇》:「人欲地仙,當立三百善;欲天仙,立千二百善。」道經《赤松子中誡經》、《玄都律文.虛無善惡律》[15]都說祖先行善,依其行善多少,後世出大富、大貴、賢聖及神仙之人。道教重視祖先功德,可以說是道教和佛教在修德上最大的差別。
        不僅在修仙上和祖先的積德有關,在家族的興衰及家人的疾病上,也和祖先的功德及塚葬吉凶、塚訟有關。古人常將家中的不順、災難、疾病,歸咎於或亡者墓葬凶地,或仇家在陰間訟告,生魂被拘入陰間對質,在陽間的肉身,便呈現疾病纏身,終日臥床,精神恍惚的狀態。這些因塚訟鬼疰引起的心腹疾病,甚至會使家中之人連續死亡,須請道士解除訟怨及由藥物兩方面來治理,不能全靠禳厭來鎮攝,否則僅能治標,不能治本。身體有心腹方面的疾病、家道衰敗、諸事不順,以今日看,未必和墳地及亡魂有關,但古人則相信由塚訟鬼疰的而起,這種說法,在古代甚為流行,且深入民心。民間進而相信,祖先葬埋風水的好壞,影響後世子孫事業的興衰及身體健康的良否。民間今日依舊流行:一靠風水,二靠家宅,三靠好八字,四靠好技術,五靠打拼。
基於讓祖先死後能安寧,所以須選擇時日及好風水的墓地來葬埋。基於祖先德業有善惡,為免先祖沈淪地獄受苦,所以有超度薦拔。道教養生、送死方面的觀念,今日在華人社會中,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力。
 
[1] 魏.嵇康撰《養生論》、《答難養生論》,向秀撰《難養生論》;以上三篇論文,見《嵇康集》。
[2]楊泉《養性賦》今佚,《昭明文選.卷三十八.任彥昇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表》注引陽泉《養性賦》曰:「況性命之幾微,如鴻毛之漂輕。」
[3]《隋書.卷三十四.經籍志.醫方類》:「《養生要集》十卷,張湛撰。」
[4]《新唐書.藝文志》:「張湛《延年祕錄》十二卷。」
[5]《抱朴子養生論》,見《正統道藏.洞神部.方法類.臨字號》。
[6]見《隋書.卷三十四.經籍志.醫方類》。梁.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.序》曾言及翟平。
[7]《宋史.卷二百五藝文志.道家類》載陶弘景所著之書有:「《養性延命錄》二卷、《導引養生圖》一卷、《神仙玉芝瑞草圖》二卷、《上清握中訣》三卷、《登真隱訣》三十五卷、《真誥》十卷。」其中與養生較密切者為《養性延命錄》、《導引養生圖》二書;後一書今已佚,據宋.晁公武《郡齋讀書志.卷十六.神仙類》:「《導引養生圖》一卷 右梁陶宏景撰;分三十六勢,如鴻鶴徘徊,鴛鸞戢羽之類,各繪像於其上;田偉家本少八勢。」知陶書載有三十六勢導引圖。
[8]高湛《養生論》,見《太平御覽.卷七百二十.方術部一.養生》引。
[9] 《養性延命錄》,收錄於《正統道藏.洞神部.方法類.臨字號》,新文豐刊本第三十一冊。
[10] 陳攖寧著《道教與養生》,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3月2版。
[11] 1994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。
[12]徐光澤《中國道家養生之道》,1994年7月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發行。
[13] 1995年9月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。
[14] 香港道教學院1992年6月出版。
[15] 《赤松子中誡經》、《玄都律文.虛無善惡律》,二書皆收錄於《正統道藏.洞真部.戒律類.雨字號》,新文豐刊本第五冊。
 
Copyright © 2015.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